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TISC2009]探索 追求 希望——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09’热点回顾”
[2009/8/1 15:40:00]
 全文(共1页)

    一年一度的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Tiantan 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TISC)2009’于6月19日至6月21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开幕式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对外联络与项目管理部部长周简、美国伊里诺易州立大学疾控中心主任David Wang教授、香港中文大学Lawrence Wong教授、天坛医院急诊介入中心主任姜卫剑教授主持。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世界卒中组织(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WSO)主席Bo Norrving教授、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副主席Stephen Prudhomme教授、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卫生部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主任李洪山、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戴建平、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继宗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晨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党委书记高晓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及本次大会执行主席王拥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神经科主任黄家星教授等领导及国内外知名学者出席了开幕式。今年为TISC的第九届会议,会议期间正值H1N1流感在全球肆虐之时,在做好严格防护的同时,大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5200多名学者亲临现场积极参与,充分显示了大家对此次会议的重视。另外本次大会首次开辟了网络直播,全国66个城市逾9000位相关医学工作者通过网络形式参与了此次盛会,由此使TISC 2009’的总参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会议对脑血管病领域的前沿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主要内容有
    
     1卒中研究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WSO主席Bo Norrving教授在主会场作了题为“卒中负担”的发言。2008年WHO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更新版报告显示,脑卒中在疾病负担中排在第六位,而在死因排名中占次席,每年因卒中死亡的患者高达570万,预计从2004年到2030年,卒中人群仍要加速增长。世界范围内,各地区的差异较大,中低收入国家卒中风险仍在增加,西太平洋地区(包括中国)是卒中发病、患病及死亡人群数目最大的区域。卒中负担要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得多,卒中的防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关注血压和生活方式,增强公众意识,改善卒中医疗的基础,进行更好的二级预防和更多的卒中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的S. Claiborne Johnston教授作了题为“加强卒中研究的投资”的报告。在美国卒中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卒中在美国占死亡的7%,然而投入不足1%。在美国,卒中患者死亡人数将在未来25年内倍增,在过去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卒中试验总投入仅为3.3亿美元,10年的总净回报为150亿美元,平均每个额外获得一个生存质量调整生命年仅花费7600美元。显然,卒中研究社会效益巨大,但投入严重不足,尤其相对于传染性疾病而言。S. Claiborne Johnston教授还强调,在关注发现新药物或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关注研究方法学本身的成本效益,如简化规则、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等提高研究的效率。美国卒中协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副主席Stephen  Prudhomme教授在主会场作了题为“美国卒中协会/美国心脏协会全球战略”的发言。减少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危害是美国心脏协会的首要目标和工作重心。1997年ASA成立,致力于倡导政策的改革、卒中教育项目的开展等。“Get   with  the  Guidelines ”(跟随指南走),“Let’s  Talk  About    Stroke”(让我们讨论卒中),“Power  to  End  Stroke”(终结卒中的力量),“Go  Red  For  Women”等项目已显现出非常积极的结果。目前AHA/ASA的关注焦点集中在全球战略发展、预防与吸烟和肥胖相关的死亡、呼吁烟草控制行动等方面。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Nancy  K. Hills 教授在卒中相关特殊医学论坛上作了题为“儿童卒中”的发言。她在发言中指出,儿童卒中也像成人一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儿童卒中在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现有研究认为儿童卒中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不同儿童的卒中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不能仅仅依靠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解释,尚需要各方进一步的合作研究来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  
  
    2 脑血管病的早期评估与治疗   
德国汉诺威大学的Wolfgang  G.  Eisert教授的关于“卒中预防进展”的报告中提到,ECASS III研究结果将急性溶栓的时间窗延长至4.5小时,提示3小时外的患者仍能从溶栓中获益。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院的Mai  N. Nguyen-Huynh教授进行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紧急处理”的报告。TIA后的紧急评估对于卒中预防至关重要,最好每位患者都能接受紧急评估,尤其对于ABCD2评分高且有半球缺血症状的患者更应该重视。因为TIA后卒中常发生在24~48h内,因此应在此时间段内完成评估。若评估不能在24小时内完成,应考虑收入院,对合适的患者应进行手术干预,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等。   
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毕齐教授作了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策略”的发言。至今为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的方法仍然以发病3h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最具有循证医学证据,而且在临床上常规使用,其他的血管再通的方法虽然显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使用范围有限。指南推荐溶栓后24 h才可使用阿司匹林以及缺乏临床可用的有效的神经保护剂,故具体如何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医学院的Jose Biller教授作了题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管理现状”的发言。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策略包括了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并分别描述了适应证、禁忌证、获益及风险。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Edward Janch教授重申了“时间就是大脑(Time is Brain)”的观点。只有实现完善的院前服务、急诊救助和院内有效治疗这三个环节的紧密合作,才能使患者的预后最优化。卒中早期脑复苏的靶向治疗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另外,未来关于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可能给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带来希望。 
   
    3 卒中的预防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作了题为“掌握危险分层工具(ESRS)识别卒中高危患者及长期预防”的发言。根据不同的复发风险对患者进行分层,对高危患者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治疗已成为国际上卒中二级预防研究热点之一。Essen卒中风险分层量表(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是目前少数用于缺血性卒中人群判断卒中复发风险的预测工具之一。王拥军教授以国家脑血管病数据库的2万余病例为目标人群,首次报告了ESRS在中国卒中人群中的效度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卒中人群随着评分的增加,复发风险递增。该模型预测的总体贡献率为10%,为中等预测效度,尚有待于进一步结合中国人群特点进行改良,如增加血脂及颅内大动脉狭窄等变量,或调整高血压等变量权重。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董强教授作了题为“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心房颤动(房颤)所致卒中的新契机”的发言,对房颤氯吡格雷研究和依贝沙坦预防血管试验-阿斯匹林试验进行了介绍,与单用阿斯匹林相比,对于无法口服华法林、有卒中高危风险的房颤患者,在阿斯匹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显著减少主要血管事件、卒中(包括致死性卒中)的相对风险,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有降低趋势,绝对风险下降22%,非中枢神经系统栓塞或血管性死亡没有差异。然而,联合应用会显著增加大出血的发生率,而出血性卒中或致命性出血风险没有显著增高(P=0.07)。    

    4卒中机制研究   
美国哈佛医学院神经内科的Louis  R  Caplan教授在主会场作了题为“卒中机制和不同卒中综合征”的发言。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卒中的发病机制之一。颅内血管疾病所致脑缺血分为以下几种病理类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肌纤维发育不良、遗传性结缔组织病、扩张性动脉病、动脉瘤和血管收缩等。病因不同,其临床症状和头颅影像学表现也各异。严重狭窄会导致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激活,进而形成微栓子。此外,严重狭窄还会导致血管远端灌注不足,对微栓子的清除不利。动脉夹层和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则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长期的血管收缩会使血管发生改变,限制了血液流动。血流灌注不足与栓塞的互补作用共同导致了脑梗死。  
  
    5 卒中外科治疗   
来自底特律韦恩州大学的Christian  Kreipke教授作了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