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我国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新发现完全性卒中120~150万例,死亡80~100万例,现有幸存者>600万例。存活者中约75%丧失劳动能力,40%中度致残,5年内复发率高达41%,是老年人致残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脑卒中拥有如此惊人的破坏力,因此近年来,在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模式等方面均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众多循证医学的证据证实,如何控制血压,改善器官灌注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着紧密的因果关系。
8月23日上午,我们邀请了唐朝枢、赵连友、朱鼎良、张茁等四位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引领大家进入“器官灌注与脑卒中”的新天地。
主席之一的朱鼎良教授是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血压基础和临床研究,创建上海市血管生物学实验室(市级重点实验室)和瑞金医院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心。主持和完成包括国家973子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和部市级课题。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执行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心血管病委员会高血压学组组长,《高血压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ACC(中文版)、《生理学报》等杂志编委。
主席之一的张茁教授现任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科主任,硕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副主任,是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神经内科学会付主任委员,北京市卫生局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卫生局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北京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中国神经免疫学杂志编委。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对神经科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脑血管病。
主席之一的唐朝枢教授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生理及病理机制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国家973项目(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防治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兼任《生理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杂志》和《国际病理科学和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等杂志编委。
主席之一的赵连友教授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会理事、中国保健医学会心脏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高血压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心血管病学会和老年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国循证心血管病杂志、心脏杂志副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常务编委等30余项学术职务。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在国内外、军内外学术界有较高知名度。
大会8月23日上午将在以上四位专家的指引下就以下命题展开热烈讨论。
低灌注与栓塞在心脑血管循环中所产生的结局对心脑血管事件影响
由赵性泉教授主讲。急性期脑卒中后颅压升高及脑缺血引起脑灌注压下降的生理反应可致应激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导致颅内压增高继发的血压增高。急性卒中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能力丧失,脑血流直接依赖体循环血压。如果脑梗死灶周围半暗带内的局部血流量维持在15 ml/min/100g脑组织以上,就能最大限度地挽救该区域脑组织。因此,一般认为在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除非血压很高(如>180/105 mm Hg),不应积极降低血压,否则过度降压会明显减少脑血流量。最新观点认为除了高血压脑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动脉夹层分离、 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外,大多数情况下 ,除非收缩压 >220mmHg 或 [ 舒张压 >120 mmHg (中国、美国2007年指南)、平均血压 > 130mmHg(日本2004年指南)],否则就应拒绝降压治疗。如有治疗指征,降压治疗也应谨慎进行。降压治疗应首选那些作用持续时间短和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IC 级)。因此我们对于低灌注对于心脑血管事件影响比较关注。赵性泉教授现任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长期从事神经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其是脑血管病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专长。曾获多项部级及市级科技奖。协助王拥军教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标准的卒中单元,并负责卒中单元的管理和日常运作,同时主管中国卒中培训中心培训工作 。对于低灌注及栓塞在心脑血管循环中他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近况作出精彩发言。
颈动脉狭窄与斑块病变对脑循环及脑卒中的影响及干预对策
由高山教授主讲。近五年,我国专家在脑卒中筛查及干预试点中发现,许多病人由于颈动脉狭窄引致的中风体征,如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听力减退甚至丧失、视网膜或黄斑病变以及视力明显下降等,在颈动脉狭窄解除后,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或恢复。甚至在核磁共振影像上已显示脑功能区部分坏死的病人,在解除颈动脉狭窄后,其已丧失的功能又出现恢复的奇迹。这些证据提示脑卒中的症状可能是由于颈部大动脉的狭窄而造成的脑部低灌注状态所引起。 高山教授现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颅脑超声分会副主任委员,1987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脑血管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长期进行与TCD及神经影像有关的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她将从影像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学的最新进展角度具体诠释《颈动脉狭窄与斑块病变对脑循环及脑卒中的影响及干预对策》一题。
心脑血管解剖上的不同对心脑血流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
由周长满教授主讲。无论是2007年美国卒中协会提出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处理指南》还是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编写的《中国脑血病病防治指南》(2008),均指出对血管已有基础性病变的人群来讲,及早筛查出病因及病变程度,并给以适当的干预,即脑卒中的二、三级预防,仍应是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周长满教授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教授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神经外科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神经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研究脑缺血、缺氧损伤和神经保护及神经再生课题。曾获多项国家级科技新星奖项。对于冠状动脉与脑动脉的解剖学及流体力学的相互影响研究颇深,周教授将从基础医学角度阐述心脑血流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果,提出最新的切实可行的临床治疗思路。
从收缩压与舒张压对脑循环及冠脉循环的影响看高血压治疗中是注重收缩压还是舒张压
由李勇教授主讲。APCSC研究(亚太地区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调查队列研究)显示,血压升高对亚洲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比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西方人群更显著。因此,要预防中国高血压人群的脑卒中,降压治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降压,降舒张压还是收缩压?这一直是脑卒中急性期临床治疗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李勇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华山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心血管研究室主任,卫生部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以及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评价研究。善于结合传统中医中药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患者. 李教授将从治疗角度分析血压对心脑循环的影响,深入浅出地为困惑中的广大临床医师答疑解惑。
对50%颈动脉狭窄的陈旧脑卒中患者血压该不该降至140/90mmHg以下?
血压增高一方面可以促进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量增多、斑块表面破裂形成的微血栓增多,增大卒中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影响颈动脉血流速度,加重狭窄血管供血区域脑细胞低灌状态,促进卒中的发生和进展。2007年美国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专家针对血压水平对卒中的影响达成共识:SBP>160 mmHg可使卒中风险增大3倍,所以应该积极降压治疗。但是国内外目前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血压目标范围尚存在争论。2007年欧洲高血压/心脏病学指南指出有脑血管病患者降压目标为<130/80 mmHg;同年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血管医学和生物学协会(SVMB)、介入放射学会(SIR)以及美国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会(ASITN)针对颈动脉狭窄高血压患者目标血压达成共识,要求控制在<140/90 mmHg范围内,有糖尿病患者控制在<130/80 mmHg范围内。英国Rothwell等指出单侧颈动脉狭窄≥70%患者最佳SBP为140~150 mmHg,认为血压继续降低可能进一步引起颈动脉狭窄患者脑灌注不足,增大脑卒中风险。针对国际相关研究的这一热点。我们组织了一场精彩的辩论。正方:贺茂林主任医师,现任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神经病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及神经生化学组和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北京市脑血管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反方:毕齐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神经病分会常务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科教司卫生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在这里临床中经常面对的疑难问题,两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一定会激起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