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de Bold等给大鼠注射正常心房肌匀浆可引起利钠利尿的研究工作导致了心房利钠肽(ANP)的发现。此后,相继发现了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相似的其他肽类,按英文字母次序命名为BNP、CNP和DNP,统称为钠利尿肽家族(1)。
BNP于1988年日本学者首先从猪脑中分离出来,因而命名为脑钠钛(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2)。后来发现脑、脊髓和心肺组织均可分泌BNP,但左心室是主要分泌场所,故又称为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简写仍为BNP。人BNP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激素,其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远端、紧靠ANP基因位置的上游(1、2)。BNP是作为激素原合成的,称之为proBNP(BNP前体)。在受到心肌细胞的刺激后(例如,心肌细胞拉伸),proBNP在蛋白酶作用下列解为NT-proBNP和生物活性激素BNP。迄今,有关BNP的合成、储存、分泌、病理生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已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仍有较多的争论,一些问题需作进一步的循症医学研究。
NT-proBNP临床价值
有研究显示,心室功能障碍患者的NT-proBNP含量会升高,而且含量与心衰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NYHA,纽约心脏协会分级)。因为NT-proBNP是反映心脏功能的敏感指标,所以NT-proBNP水平升高预示着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脏疾病,需做进一步检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NT-proBNP含量正常基本上可以排除心功能受损。至少50%呼吸困难的患者有非心脏疾病的症状。由于症状是治疗的主要依据,所以这些不是心衰,但表现心衰症状的患者会被当作心衰患者来治疗,或由需要心脏病专家做进一步的评估。因此NT-proBNP可用于:排除有症状的其他患者,使其无须再咨询心脏病专家和接受治疗。避免对怀疑为心衰但并非心衰的患者治疗过度。
对于心衰患者的预后评估的价值尚不十分肯定。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NT-proBNP的升高水平与死亡率的上升及重入院的风险性密切相关。NT-proBNP升高是患者疗效的独立标志物,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VO2峰更有意义。因此,NT-proBNP能用于鉴别患者是否需要加强治疗,并跟踪检测具有高死亡或重入院风险性的患者,以此来对心衰患者进行危险分级。有研究报导,NT-proBNP可用于指导心衰的治疗。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心衰后,血清或血浆的NT-proBNP水平会下降,以NT-proBNP水平来指导药物治疗,不仅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数,而且与临床知道治疗方案相比,延迟了首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时间。因此,依据NT-proBNP水平指导临床治疗,是一项有效的心衰治疗措施。有些表现心衰症状的患者可能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治疗。但是,如果这些患者的NT-proBNP水平正常,可能就意味着这些患者已经受到适当的治疗而无须强化治疗(避免“治疗过度”),因为他们的症状可能与心衰无关。
但是目前的TIME-CHF研究揭晓新的循症医学证据。新近正式公布的TIME-CHF研究(Intensified versus Standard Medical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对此进行了探讨,其结果已于2009年1月28日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TIME-CHF研究旨在评估以BNP水平与临床症状指导治疗与仅根据临床症状指导治疗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是否有不同影响。其结果显示BNP作为心衰诊断很有指导价值,但BNP指导心力衰竭治疗的时机尚未成熟。
结论:虽然中国慢性心功能不全诊疗指南,欧洲和美国指南都认为BNP作为心衰诊断很有指导价值,但BNP指导心力衰竭治疗尚不能肯定。
参考文献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