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OCC2009]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09/5/27 16:24:00]
 全文(共1页)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挽救的成功率增高以及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新型药物的广泛应用, 使冠心病、高血压以及其他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发生心衰的机会增加,加上人口老龄化,目前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一旦得了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风险就很高,中重度的心衰的死亡率相当于恶性肿瘤。近二十余年,心衰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ß受体阻滞剂、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及心脏移植等均可降低心衰死亡率。尽管心衰的治疗已成为一项成熟技术,但并不是每一个心衰患者均能得到合理的治疗,临床上,很多心衰病人不注意饮食控制,不优化药物治疗甚至不坚持用药,当症状恶化时无法获得较好的医疗资源,使得治疗耽误。

    现代医疗模式已从简单的看病治病的模式转变到了整体的疾病管理的模式,疾病管理是指应用最佳的临床实践和其它医疗资源和工具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整体的系统。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是包括健康教育、心力衰竭专病门诊、电话随访和自我监测等多学科合作的管理方案,国外研究证实,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方案能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次数,提高生存质量,甚至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并降低医疗费用,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它的机制是通过帮助医生专业知识提高,改善病人的行为,增加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监测等。Rich研究是早期的关于心衰疾病管理的研究,该研究入选了282个住院的心衰患者,由护士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营养师进行营养咨询,由专业的心脏科医师对其治疗药物进行分析,出院后对患者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管理组出院90天内再住院率显著下降。来自8 个国家的18个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3304个患者平均随访8月,管理组再入院的风险显著降低25%,死亡率呈降低趋势,达13%。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从2008年4月起开展了结合心力衰竭门诊、心衰教育、电话随访和电子数据库的心衰管理方案,心力衰竭教育的内容包括:心衰患者如何饮食,具体食物的选择,病人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如何早期识别心衰症状恶化和处理,为什么要进行心衰的药物和/或器械治疗,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的识别,心衰患者的运动等,全方位的让病人和家属成为“心衰的行家”,以利于疾病的治疗。除此以外,心衰门诊还会对病人进行长期的随访,让医生动态了解病人的疾病状况,以便及时的调整治疗策略。目前,心衰管理治疗已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国在心力衰竭的治疗领域,无论是药物还是器械治疗,都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但是在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日趋增大的心衰人群和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发展多学科结合的心力衰竭疾病管理刻不容缓。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