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是对介入医生的挑战,这些的患者行介入治疗的高危因素是什么?
吕树铮教授:如果这样的患者经药物治疗证明效果不好,就应该做血运重建,不管是CABG还是支架介入。以往这种治疗是做CABG,用球囊扩张的时候,球囊扩张左主干,如果突然发生急性闭塞,死亡率非常高,所以在球囊扩张阶段认为属于禁忌。在支架出现以后,人们逐渐开始尝试用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取得一些不错的成绩。但是毕竟左主干治疗的风险比较大,一旦发生急性闭塞,死亡率非常高,所以这一直是介入医生害怕和禁忌的地方。随着介入医生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左主干病变也纳入介入医生的治疗范围中。最近已经有很多临床试验来专门比较CABG与支架对左主干病变的效果,比如SYNTAX研究,这是韩国医生在全世界很多中心进行的试验,结果发现围术期死亡率、远期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几方面,药物洗脱支架与CABG的效果一样,只是由于回旋支开口再狭窄,支架介入组需要再次血运重建的几率较高。现在这样的试验数据越来越多,未来有望将左主干支架术写入指南中,目前在欧洲它只属于2A类适应证。对医生来说,选择心功能相对较好的患者,死亡率将降低,如果心功能很差,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对患者来说,一旦出现血栓,患者也将死亡。血栓的问题就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否有效,故放置左主干支架时一定要监测血小板聚集力,监测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是否有效,如果不能监测,最好三重抗血栓治疗,另加上一种抗凝血因子的药物,如华法令,不要一味只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先维灵,这时一定要换成口服药,保证左主干的安全。第二还要保证支架贴壁。
国际循环: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中对支架的选择有特殊要求吗,您认为哪类支架的效果更好?
吕树铮教授:首先左主干病变的病理特性是它开口的地方就在升主动脉部位,升主动脉壁较厚,平滑肌和纤维结缔组织也较发达,左主干开口比较韧,而且患者的左主干病变钙化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支架有一定的辐射支撑力,目前辐射支撑力相对较好的是Cordis支架,国产支架中个人认为乐普产品比较好,辐射支撑力较好的支架适合于左主干病变,而且最好能采用闭环式支架,不要使用开环式支架。
国际循环:目前,关于左主干病变介入和CABG的临床研究给我们什么提示?
吕树铮教授:左主干病变的支架术,尤其是药物洗脱支架,现在有与CABG比较的临床试验,两者的围术期死亡率和长期死亡率,也就是1~3年死亡率,以及心肌梗死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只是介入治疗组再次血运重建的几率稍高,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赖这些数据,因为支架治疗组比较接受再次造影随访,而CABG组患者很少再回来接受造影检查,所以数据本身是有偏差的,但两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死亡率一样,从这点来看已经很鼓舞人心。只要把技术练得再熟练一些,就有望在更多地方放置左主干支架,尤其是在中国的环境下,心内科介入医生的学习曲线比较短,培训时间短,而心外科的投资大,学习时间长,要进行CABG的培训,故中国的心外科医生人数相比心内科医生还是比较少,开展CABG的医院也较少,所以在中国多数医院没有心外科的情况下,心内科可以做支架介入。
国际循环:IVUS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您认为IVUS在左主干介入治疗中是必需的吗?
吕树铮教授:在西方国家是这样的,因为一旦出现血栓就势必造成患者猝死,出现血栓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栓有效性的问题,二是支架贴壁不良的问题。贴壁不良一般是用肉眼估计,很难看清楚支架是否贴到血管壁上,而这时做IVUS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要考虑到后期是否用大的球囊扩张,增加压力使之贴壁。现在我发明了一套方法,在左主干起支架的时候打一次造影剂,观察造影剂从血管流过的时候球囊起的直径与左主干直径是否匹配,这样就可以估计是否贴壁。通过IVUS和OCT检查,证实这种方法是可行准确的。如果这种方法能在全世界推广的话,IVUS就不一定是必需的,但是在能这样做之前最好还用IVUS。比如说像昨天的手术演示,外国专家在左主干中放支架,左主干开口呈喇吧状,是向外的,开口也不窄,足有5~6 cm,但他用的是4 mm的支架,而且突出到左主干外面去,这时就会发生严重的贴壁不良,这种患者一定要做IVUS。
国际循环:您认为Hybrid技术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治疗有什么影响?
吕树铮教授:对左主干支架术掌握不熟练的话,CABG后再去做左主干手术将更安全,但是如果左主干有病变,就做Hybrid。对于CABG,它有几方面的高危因素,如左主干病变、75岁以上、血管钙化、女性、心功能较差等,这些都是心外科CABG后死亡率高的原因。也就是说,如果心内科放置支架后死亡率高,心外科做CABG后死亡率依然很高,就做这种Hybrid手术,先做CABG再放支架,理论上这样做的效果应该非常好,但是,实际上它对外科的风险仍然非常高,那还不如不做CABG,不做这种Hybrid手术,就直接做全血管搭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