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ACC 2005 进展 北京同仁医院 胡大一、杨进刚
2005年11月3~6日,第1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我们对其中报道的最新学术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期将与您分享的内容有:心血管介入治疗,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进展;下期中,我们将继续为您报道心力衰竭,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论坛,抗凝防栓,代谢综合征,血脂,抗高血压治疗的新策略和新证据等内容。
由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GWICC)、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律学会(HRS)、日本循环器学会(JCS)、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病委员会等单位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承办的第16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于2005年11月3~6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32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这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齐全,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历经十六年的发展,长城会已从内容单一的技术推广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心血管盛会,从独家主办逐步发展到与多个著名国际性学术机构和国内组织联合举办,从内容单一的现场演示会发展成为多中心、全方位、立体化的现场、卫星、光纤、网络交互式学术盛会,也是我国目前心血管病学界最盛大的学术会议。通过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新概念,如今的长城会不仅成为中国心血管医生与国际交流的窗口,更成为培养青年专业医师的摇篮和推出杰出人才的舞台,为推动我国心脏病学事业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次学术会议为期4天,会议通过ACC论坛、中日心血管论坛、中德论坛、流行病及预防医学等论坛的主题演讲和17个专题会议,全面介绍了心血管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在2005年从基础到临床诊治方面的突出成就,并对心血管领域今年出现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的诊疗技术和防治干预新模式进行全面回顾。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最新资料显示,仅中国成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就高达18.8%,即高血压与血脂异常患者有1.6亿人;而6000万的肥胖人群、2000万糖尿患者、3.3亿吸烟人群等众多高危人群,导致我国每年有260万人死于脑卒中或心肌梗死。预测在未来的20~30年间,如果我们不重视预防和提高诊治水平,那么,用于疾病晚期的介入与搭桥手术等的花费可能占用国民经济总收入的24%~30%。触目惊心的数字,使心脏专业医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肩负着重任。因此,本届长城会不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使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已经由过去单一的专科医学面向全科医学,由以病变为中心转换到以患者为中心,由单纯的药物治疗转变为整体治疗。在理念上重视心血管疾病相关学科的交叉概念,强调循证医学和预防医学主线。在内容上,设置了康复医学论坛、社区医学论坛、身心健康论坛(双心诊疗)、合理用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论坛、基础医学论坛等。这些论坛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场场爆满。 综观本次学术大会,循证心血管医学仍旧为发展最快、内容最丰富的领域,许多大规模临床试验将对我国今后的临床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心血管介入治疗方兴未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聂绍平、阙斌
在ACC论坛中,Cindy L. Grines指出,近期,由于生物材料、电生理、生物物理学、影像技术、基础研究等相关学科进展,经皮介入治疗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心血管科医师的诊治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扩展。介入心脏病医师在心脏病领域的介入治疗方面全面开花,除冠状动脉介入、电生理介入和先心病介入治疗之外,还在心力衰竭的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病瓣膜病经皮瓣膜置换术、易损斑块的检测,甚至在外周动脉介入干预方面等领域中一展身手。
(一) 复杂病变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DES)能显著降低再狭窄率,但在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等复杂病变仍面临较大挑战。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现有资料显示,在经过选择的左主干病变或患者,置入DES的结果令人鼓舞。但对于3支病变和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是否可替代搭桥手术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SYNTAX试验结果的公布。目前一般建议,左主干病变仍应首选CABG治疗。
即使使用DES,分叉病变仍缺乏理想的支架策略。研究显示,采用改良T支架、Y支架、对吻支架或挤压支架术等双支架术,术后边支再狭窄率仍高于主支支架±边支球囊扩张。因此,对于多数分叉病变,应尽可能采取单支架术,若采取双支架术,则应行最后球囊对吻扩张,以降低边支再狭窄。分叉病变专用支架在技术上仍有待完善,其临床疗效也还有待于研究。 慢性闭塞病变仍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面临的巨大挑战,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并置入DES能改善心功能和长期后果。英国哥伦比亚心脏注册研究、 Suero等进行的研究以及TOAST-GISE 3试验支持血管的晚期开通,即支持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对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目前有许多新的方法,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导丝技术、消融方法、机械性方法、另辟旁路法和斑块通过后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能最终解决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开通问题。 日本学者村松俊哉等认为,能否开通闭塞的血管取决于闭塞时间的长短、局部病变形态与解剖特征、使用的器械和术者的经验等,新型导引导丝等器械能提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二) 药物洗脱支架的局限性与长期安全性
2005年是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性和有效性被证实的一年,Cypher的雷帕霉素支架和TAXUS的紫杉醇支架均经历了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考验,就目前的证据看药物洗脱支架2年的再狭窄明显降低。并且药物洗脱支架的价格也在逐年降低。 但在DES的长期安全性方面,日本学者Takafumi Ueno通过血管镜研究发现,与金属裸支架相比,雷帕酶素洗脱支架能显著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血管镜随访发现,3个月时普通支架的大部分支架壁都已被白色的新生内膜覆盖,而6个月时DES 的大部分支架仍没有新生内膜覆盖,DES的支架上有血管壁出血和血栓,DES 支架内仍可看到黄色斑块。由于DES抑制内膜增生,导致内膜愈合延迟,无论以后是否能再内膜化,DES支架处黄色斑块即易损斑块的破裂都可能造成晚期血栓的形成。作者认为,应进一步研究支架再内皮化与晚期血栓形成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血运重建仍面临诸多挑战。美国Emory大学医学院的Spencer B. King III认为,糖尿病患者接受传统PCI或CABG的疗效均有限,DES是否优于CABG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然而,无论选择PCI还是CABG,糖尿病患者术后均应采取积极药物治疗。FREEDOM试验将回答对糖尿病患者应用DES是否优于CABG的问题。
(三) 冠状动脉影像学与导管室生理学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然而CAG评价中度冠状动脉狭窄和心肌灌注水平的意义有限。对于胸痛症状不典型、狭窄程度不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除行无创检查(平板试验、核素灌注显像、负荷超声等)检测心肌缺血外,还可行导管室生理学检查,以评价病变的生理学意义,从而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Robert F. Wilson认为,血管内超声(IVUS)能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RF)反映多普勒导丝探头远段冠脉血管床的最大扩张程度,可用于评价微血管病(梗死程度、X综合征),但其评价狭窄病变的价值有限。新加坡国立心脏中心的寇田海认为,在诸多生理指标中,经压力导丝测定的血流储备分数(FFR)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缺血临界值明确等优点,合理用于评价中度冠状动脉狭窄可优化介入治疗,减少不适当介入。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利用近红外光探测微米级组织结构的一种新型高分辨成像技术。日本丰桥心脏中心的铃木孝彦介绍了OCT日本多中心试验的初步结果。该研究共入选76例患者,共有98处病变成功行OCT和IVUS。结果发现,OCT安全性良好,其通过复杂病变的能力优于IVUS。在识别薄帽纤维斑块、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和评价药物洗脱支架释放情况等方面,OCT也能提供更为详细的定量和定性信息。
(四) 经皮瓣膜成形 (置换) 术的进展
继DES之后,经皮瓣膜成形(置换)术可望成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新的热点和亮点。随着工程材料技术和临床研究的进展,既往必须开胸手术治疗的瓣膜病将改行经导管瓣膜成形(或置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Robert F. Wilson系统阐述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的技术与工程学问题。Wilson认为,理想的经皮瓣膜装置应具备输送性、释放性、牢靠性、功能性和耐用性等特点。由Edwards/PVT、Core Valve、Sadra Lotus、Heart Leaflet和Direct Flow等公司开发的经皮主动脉瓣装置传输鞘管直径为15~24F,瓣体材料多采用马心包膜,瓣袖材料为不锈钢、镍钛合金或多聚体,目前正接受临床评估和技术改良。
二、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