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选择 CAS成功的关键
适应证 颈动脉狭窄血管重建适应证包括: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50%;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狭窄>75%(NASCET法测量),而且根据美国神经病学会要求,患者预期寿命在5年以上。
危险因素 下列病变不适合CAS治疗:明显的充盈缺损/血栓、血管闭塞性病变、次全闭塞(无症状性)病变、远端重度扭曲/成襻、重度向心性钙化。有下述任意两项者为CAS高危人群:年龄≥80岁、血管过度扭曲、严重的向心性钙化、脑功能储备下降。
围手术期用药 全面管理多重因素
术前管理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3天。术前充分水化,减少对比剂肾损害及血压波动。低血压一般经补液可纠正,必要时使用间羟胺或多巴胺。
防止再灌注损伤 对高危患者,置入支架后控制血压在较低水平(120/80 mmHg)。
要点提示 不用静脉麻醉或镇静;患者心率<60次/分时,及时用阿托品0.5~1 mg;积极处理血压过高(硝酸甘油或拉贝洛尔)。
建立颈动脉入路 安全放置支架输送导管
技术选择 根据主动脉弓类型选择置入技术。对于Ⅰ型弓,常采用锚定技术(超硬导丝),即将造影导管送入颈外动脉后,送入超硬导丝,更换指引导管或长鞘。此技术需要在颈外动脉开放且排除颈总动脉病变的情况下进行。对于Ⅱ或Ⅲ型弓,可采用特殊类型指引导管(如Sidewinder),在髂动脉重塑后,用推拉手法将导管头送入目标血管。望远镜(同轴)技术可用于Ⅰ、Ⅱ型弓,也可用于部分Ⅲ型弓。该技术为同轴送入导丝、造影导管和指引导管。
入路选择 对于明显腹主动脉病变,可尝试经肱动脉入路(右侧病变选用左侧肱动脉,左侧病变选用右侧入路)。很少采用直接穿刺颈动脉入路。
注意事项 尽可能避免过多导管操作,特别是用Simmons(西蒙斯)Ⅰ管时,Ⅱ管与主动脉有明显接触,可能刮擦斑块致脑栓塞。
用栓子保护装置(EPD) 降低CAS相关卒中风险
操作方法 指引导管或动脉鞘到位后,在透视下小心送入EPD。通过狭窄部位时,一般定位于颈内动脉C2或C3段后展开。
处理技巧 对于极严重狭窄,为使远端EPD顺利通过,可使用2 mm球囊扩张。若不能通过,可让患者头适当后仰或转动头部减少血管扭曲,或选择不同的保护装置(如Emboshield)。
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
支架释放前后扩张 放置EPD后,估计支架输送系统不能通过病变时,进行预扩张。选择稍小的球囊(直径3~4 mm,长1540 mm;球囊/颈内动脉比值为0.5~0.6),扩张1次即可。在路图提示下,将支架输送到位,定位准确后展开,或由助手“冒烟”指导下放置支架。可选择尺寸略小的球囊(直径4.5~5.5 mm,长15~30 mm;球囊/颈内动脉比值为0.6~0.8),进行1次后扩张。
支架类型 支架选择应视病变而定。对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病变(胸腔内段),一般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病变累及颈总动脉远段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时(绝大多数),自膨式支架优于球囊扩张型支架。多数术者首选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而非不锈钢支架,因为前者顺应性较好,不会缩短,且可准确释放。选择闭环还是开环设计支架,仍无定论。开环设计支架在释放后管腔迅速打开,贴壁良好,但管壁斑块可能被切割脱落到血管腔内。闭环设计支架的优点是释放后斑块脱落少,网格也不会突入管腔卡住栓子保护装置或导管,但不足之处在于自身展开力量稍差,贴壁不如开环支架好。
支架尺寸 CAS成功的标准为支架覆盖靶病变部位,可有适度残余狭窄(30%~40%)。常用支架长度为30~40 mm,应完全覆盖病变范围。支架直径应超过颈动脉1~2 mm,如病变跨越颈内和颈总动脉,支架直径应以颈总动脉为准。当病变血管近端和远端直径差别过大时,锥形设计支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这种支架能适应从较粗的颈总动脉(直径8~10 mm)到较细的颈内动脉(直径5~7 mm)的逐渐过渡。不过,目前尚无证据证实锥形设计比非锥形设计支架预后好。
技术要点 避免反复扩张或使用过大球囊;尽量减少造影剂用量,通常稀释后使用,造影每次用4 ml,经鞘注入每次6 ml;避免微栓子(气体、颗粒),须仔细检查注射器、导管、鞘和Y接头,在各种材料导入或撤出后回血,且在支架释放时不要注射造影剂;从封闭系统缓慢抽吸盐水和造影剂;尽快完成操作,EPD膨胀时间控制在7~10分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