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 复杂病例 拓展思维
“常见症状,另类病因”,本届南方会首次推出的复杂病例讨论会对参会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一次次挑战。随着一系列疾病“新名词”的悉数登场,医师对疾病的认知得到不断扩展。
肢端肥大症性心脏病为肢端肥大症所致,多见于50岁左右的患者,可出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病情严重及病程较长者心脏增大明显。费尔蒂综合征(Felty综合征),又称关节炎-粒细胞减少-脾大综合征,患者可合并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脾大、白细胞减少、下肢皮肤色素斑及脾功能亢进等表现。法布雷病(Fabry病)为一种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缺乏溶酶体α半乳糖苷酶A,导致溶酶体储存异常,可影响心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及皮肤,还会引起胃肠道症状。
复杂病例的复杂之处往往在于,临床表现与疾病病因不局限于同一系统,若临床医师在疾病诊断过程中不注重开阔视野与学科交互,难免受限于习惯性思维,从而无法及时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
4月10日 回归人文 重视预防
本届南方会召开之际,恰逢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科学年会落幕以及我国医疗改革方案全新出台。新闻发布会上,“人文”与“预防”成了当仁不让的主题。
胡大一教授结合ACC现任主席韦弗(Weaver)教授在ACC科学年会上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服务质量第一;以循证医学指南为标准,进一步制定技术使用规范,以及预防为主”的理念,强调现代医学应“以人为本”。因此,医学回归人文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
会后,香港心脏专科学院秘书长王国耀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了香港地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经验。从1999年起,香港心脏专科学院在特区政府教育署及卫生署的全力支持下,向全港中小学生推行了“跳绳强心”计划。10年来,跳绳这一简单可行、少占用空间的运动,已对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4月11日 港台学者 展现风采
来自中国香港及台湾地区讲者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南方会的论坛上,推动了两岸三地心血管研究领域的合作交流。
在冠脉介入国际论坛上,香港学者与参会专家分享了分叉病变的处理方法,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逆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技术及冠脉CT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另一位香港学者在周围血管疾病论坛上介绍了包括切开球囊、低温修复手术、经皮腔内斑块旋切术、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等在内的十余种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及腔内治疗新进展,令人目不暇接。
在结构性心脏病国际论坛上,台湾学者回顾了2000年至2006年间台湾地区先天性心脏病(CHD)的防治状况。台湾地区CHD发病率为13例/1000名活产儿。与国外相比,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三尖瓣闭锁等在台湾地区较少见,而法洛四联症(TOF)、肺动脉瓣狭窄等较常见,体现了CHD发病的种族差异。此外,随着胎儿超声等检查手段的进展,简单CHD病变有所增加,复杂病变相对减少。严重病变约占10.8%,其中TOF、主动脉狭窄及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更需要借助外科手段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