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循环》:心房颤动(房颤)复发后的消融策略应如何选择?
杨延宗教授: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技术作为房颤根治性技术,在中国已有近十年的发展。从1999年第一例房颤消融手术到目前为止已进行了约5000多例,例数增长很快,并且也有术式的变化及很多认识的变化,目前基本已到了共识阶段。
其中之一是对一次消融成功率的共识,在现阶段大家公认其成功率尚无法达到像普通室上速或普通的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率,因此还不是成熟的理想手术体系。在某些情况下,患者需接受二次消融治疗下才能达到满意控制程度,意味着一次消融后的复发率仍旧很高。如何控制和减少房颤的复发目前是大家都在面对的问题,目前虽有办法如消融技术和能量的限制等,还很难达到理想程度。但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以前房颤不可治的情况,目前的成功率还是完全能接受的。目前可根治及长期服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约70%-80%。复发之后的消融策略是一定要个体化,要根据患者适应证、房颤的类型、以及房颤时伴随的心脏情况、全身情况决定消融术式。
术后的消融复发不仅指房颤复发,也指和消融相关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房性心律失常作为导管射频消融心律失常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我们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房颤再消融的策略和消融时机以及在消融术中标测的一些方案。当然,同时还要考虑患者的意愿,是否维持窦性心律,患者经济情况,以及二次消融并发症或其后第三次消融等等,对复发患者的选择应有非常细致周到的考虑。
消融成功率的高低和术式选择不一定成固定的联系,术者的经验不同,理解认识程度也不同,因此可能最简单的病例反而复发,最复杂的病例反而情况稳定。总之,我们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复发不应成为我们退缩的理由。现在很多房颤中心对复发的控制很有效,即使如此,我们必须了解患者复发的处理及处理后后患者可得到多少益处。尽管如此,仍有可能出现三次复发,即消融诊疗失败,此时既可以考虑再次消融治疗,也可以考虑就此维持房颤心律。在医生非常规范的指导下,维持房颤心律的患者依然会有很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
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生要能够指导其做好房颤治疗中药物的调节、心理的调节,完善的房颤门诊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即使患者不再进行导管消融治疗,可能依然会获得很好的生活质量。并且,应与患者谈论消融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二次复发,甚至第三次复发的情况,因此综合考虑患者的生存状态,经济承受能力和对该技术的认识以及其后对治疗的依从性。
《国际循环》:近年来,国内在房颤治疗方面进行的代表性的研究有哪些,进展如何?与国际相比有何优势和不足?
杨延宗教授:从1999年的第一例消融到电生理房间隔穿刺,房颤消融在近十年中有了很大发展,但对于相对复杂的术式,才刚开始对它认识。作为刚开展不久的一种术式,其影响力不容忽视。国内的学会、房颤工作组以及各个医疗中心与专家做了很多贡献,如技术的推广,术式和终点的统一,适应证的选择等。已公布一些包括房颤最早的电隔离的建议,目前将再推出一版关于导管消融的共识,对导管消融相关统一标准进行描述,其贡献在于对导管消融很多工作进行了规范,这种规范被国内越来越多的治疗中心所认同接受,也是目前国内所攻破的最大的治疗难题。
与国外的相比,我国房颤导管消融有一定的优势:第一,国内心电生理医生较多;第二,医院的条件和仪器设备较好;第三,我国病例非常多,说明我们有非常多的临床经验;第四,有一批很有创新精神,敢于钻研的专家,从普通电生理起步,有坚实的基础。最后,最重要的优势是我国有专门的学会在房颤消融治疗方面担负起领导性以及开创性的责任。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无论术式、成功率、并发症的控制、患者的选择、房颤类型的选择上面,我国大致与国际同步发展,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