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瓣膜病、先心病及心脏肿瘤。本文重点介绍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
心肌病
1995年WHO/ISFC公布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报告中,强调将伴有心功能异常的心肌疾患定义为心肌病。该分类法结合临床、病理生理、病因及发病机制等多种因素,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心肌病以及不能分类的心肌病。另外将已知病因或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的心肌疾病称为特定心肌病,包括多种特定的心肌病如缺血性、瓣膜性、高血压性、炎性、代谢性心肌病,或是全身性疾病累及心肌,如全身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肌营养不良、神经肌肉障碍、过敏性和毒性反应以及围产期心肌病等。
(一)扩张型心肌病
以心室扩张为特征。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故以往亦称为充血型心肌病。最常见,占70%~80%。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要点:
1. 心脏扩大:心室内径增大,腱索延长增粗。左室型左心室大为主,右室型右心室大为主,全心型双心室增大以左心室大更明显。
2. 室壁厚度多正常,晚期则变薄或室壁厚度厚薄不均。
3. 心肌运动幅度减低,心功能下降,EF多在50%以下。收缩期室壁增厚率多下降。
4. 瓣膜口反流:因瓣环扩大导致的关闭不全,通常二尖瓣瓣口反流量大于三尖瓣瓣口。
(二)肥厚型心肌病
以心室肌肥厚为特征。由于不少患者有室间隔不对称肥厚而造成心室流出道梗阻,故以往称之为梗阻型心肌病,实际上还有部分患者心肌肥厚不造成流道梗阻。此型也常见,约占10%~20%。肥厚型心肌病诊断要点:
1.心肌肥厚:多累及左室,病变可侵犯心室任何部位,但以肌部室间隔最常见。少数前室间隔肥厚者右室心尖及前壁可同时受累。定量诊断标准为室间隔/左室后壁比值大于1.3~1.5。
2.心腔缩小变形: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时心室腔可呈倒锥形,心尖肥厚时心室腔可呈铲形,在左室长轴观察较清。晚期心腔可有扩大。
3.心室功能改变:肥厚心肌收缩功能下降,舒张期顺应性降低。正常心肌收缩功能正常甚至代偿性增加。
4.左室流出道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见左室流出道狭窄,二尖瓣前叶前移。于双口位观察较理想。
(三)限制型心肌病
以心内膜心肌疤痕形成为特征,心室腔可能闭塞。过去以心肌疤痕形成而无肥厚者为限制型心肌病,心室腔因纤维增生及附壁血栓而闭塞者为闭塞性心肌病,现在将此两种情况合并称为限制型心肌病。少见。
(四)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十分罕见。该病病变主要累及右室,以右室心肌不同程度地被脂肪或纤维脂肪组织代替为特征。病变可累及左室,造成左室心腔扩大,主要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但亦可无症状。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高血压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引起冠状动脉血管和心肌的改变,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失调,而心肌的病变主要是心肌细胞的肥大,从而导致左心室肥厚,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X线特点心影外形呈“主动脉-普大型”。肺循环有肺淤血及间质性肺水肿改变。其次大血管尤其是升主动脉弓降部的改变,首先轻度扩张,继而迂曲延长。构成以主动脉弓膨隆加以肥厚为主的左心室增大为特点的“主动脉”型的心影形态,为高血压性心脏病较典型的心脏病变化。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及心腔内结构,左心室心肌的肥厚普遍超过正常值,则可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由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致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肥厚、扩大,进而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疾病。X线检查表现如下:中心肺动脉扩张,外围分支细小,右心室增大,有时可见右心衰、体循环淤积的表现,如上腔静脉的扩张和奇静脉的扩张。MRI检查表现为:(1)肺内病变多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表现为双肺外周纹理纤细,而中心肺动脉包括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明显扩张,心脏增大,以右心室腔增大为主。(2)心脏改变主要累及右心系统为主,表现为右心室腔扩大,心肌肥厚,和肌小梁粗大,三尖瓣关闭不全时,导致右心房扩大,及上下腔静脉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