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英格兰杂志最新报道,缝隙连接在细胞治疗心脏后心律失常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将来克服干细胞治疗心脏疾患而产生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来,细胞治疗心脏疾病已成为各大国际性会议所探讨的热点之一。如今心脏介入手术发展迅速,能成功地治疗很多心脏疾病,为什么还要冒险使用一些疗效尚不清楚的细胞来治疗心脏疾病呢?科学设想是经过细胞治疗损伤心肌,能加快心肌组织的恢复,提高心脏功能,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是,目前细胞治疗心脏疾病却因导致心律失常而受到限制。
目前研究发现有多种细胞可用来治疗心脏疾病,这些细胞在治疗效果上各有利弊。研究最多的是以下几种。(1)胚胎干细胞:由于胚胎干细胞能分化为任意一种细胞,因此它是心肌再生较理想的细胞来源。虽然目前有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胚胎干细胞能促进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生。由于胚胎干细胞的使用涉及到伦理学问题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存在着很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对于人类来说,用胚胎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还不是一件易事。(2)骨髓干细胞:它是来源于骨髓等组织的细胞,易于分离,培养及扩增,但目前还不清楚其在心肌组织中能否真正地分化为心肌细胞,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3)骨骼肌细胞:将骨骼肌细胞移植至心脏后,能保留其收缩能力,从而增加心肌组织的收缩功能。但同时它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心律失常。
最近,Roell等对骨骼肌细胞移植心脏后促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将能形成缝隙连接的胚胎干细胞、不能形成缝隙连接的骨骼肌细胞以及通过基因学改变使之能表达缝隙连接蛋白的骨骼肌细胞移植于小鼠心肌中,结果发现只有不能形成缝隙连接的细胞在移植后能促心律失常的产生,且移植前就能表达连接蛋白43的骨骼肌细胞具有抑制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由此可见,缝隙连接在细胞移植后心律失常的产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邻两个心肌细胞之间以具有较强阻力的细胞膜为界,阻断了电流的传导。相反细胞浆的阻力很小,因此相邻细胞之间电流的加快主要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缝隙连接来完成的。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由窦房结产生电信号,再经过高度耦联的传导系统迅速地传递至心室。由于脂质双层具有很强的阻力,只有细胞之间存在有大量的缝隙连接才能保证电流的快速传导。心肌梗死后,这些通道被关闭,造成局部的电传导被阻断,这就为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提供基础。同样,细胞移植后,由于移植细胞之间或移植细胞与自身心肌细胞之间不能形成缝隙连接,阻断了电流的传导,从而为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这一有关缝隙连接的研究虽然在细胞移植心脏后促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研究上只迈开了一小步,但却使消除这一不良反应成为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可以使用具有收缩功能的细胞来治疗心脏疾病,使之与正常的心肌组织融合成一体,不但能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不带来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从而为细胞治疗心脏疾病在临床上的应用揭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Roell W, Lewalter T, Sasse P, et al. Engraftment of connexin 43-expressing cells prevents post-infarct arrhythmia. Nature 2007; 450:8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