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在2008 0CC年会上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之一。本届大会主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教授对此作了回顾和展望。
在回顾2007年干细胞治疗进展时,着重介绍了BOOST II研究,认为“干细胞的旁分泌作用比干细胞分化更加重要”是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的新突破。围绕中山医院心内科的干细胞研究,葛教授介绍了关于移植时间点选择和重复移植疗效的TCT-STAMI研究和TCT-STAMI-II研究,初步临床试验结果也令人鼓舞;磁共振(MR)活体示踪干细胞的动物实验发现,提出由于磁共振无法区分细胞内外铁颗粒,磁共振长期活体细胞示踪可能并不能反映细胞转归。|
虽然探索性研究初步显示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但干细胞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确切地位仍无充分证据,目前干细胞研究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移植对象(who)、 移植时间(when)、 细胞类型(which)、移植途径(what)、移植策略(How)、移植剂量(how many)和作用机制等。因此,在当前对干细胞的认识仍不成熟的条件下,干细胞移植只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能按主导治疗的标准看待它的疗效。另外,慎重、明智、准确的应用循证医学证据应慎重对待,试验设计和实施粗放的研究结果会误导我们。葛教授最后坚信,经过艰苦卓越的工作之后,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将大有希望。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浙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