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菊明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发病过程中,β细胞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导致血浆葡萄糖水平异常升高,引起糖耐量受损,发展为糖尿病。事实上,早在糖尿病前期就已出现胰岛素分泌缺陷,当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β细胞功能就已降低50%左右。格列齐特缓释片是一种胰岛素促分泌剂,研究表明该药除了有良好的控制血糖作用外,还对心血管有多种保护作用,以下作简要叙述。
1.β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
最近有人研究了基线以及随访5.2年后初期相胰岛素分泌反应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结果发现糖耐量状态的主要决定因素为β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会随着年龄以及体重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通过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仍可保持正常糖耐量水平。一旦胰岛素分泌不能代偿性增加即可导致糖耐量受损,胰岛素分泌下降可导致糖尿病。β细胞功能持续下降可引起糖尿病病程的进展,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逐年升高,在著名的循证医学研究UKPDS中清楚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UKPDS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性β细胞功能丧失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并且与治疗药物种类无关。UKPDS研究提示保护β细胞功能和β细胞数量的重要性,格列酮类和肠促胰岛素可能有这方面作用。另外,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降糖药也具有β细胞保护效能。
体外研究表明,格列齐特通过发挥其抗氧化作用,可以增强β细胞功能,延长其寿命。格列齐特的抗氧化活性以及对胰岛K通道的选择性作用表现在拮抗凝血、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血管内皮。这些有益作用并结合持续的降糖作用,能延缓微血管和大血管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2.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格列齐特片抗氧化作用的临床益处不仅是β细胞的保护,而且有可能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后果。氧化应激和糖化作用增加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格列齐特片除了能降低血糖外,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日本Katakami等[1]对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3年,采用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研究开始时患者已经接受抗糖尿病药物治疗,包括格列本脲(n=59)、格列齐特(n=30)和格列本脲与二甲双胍联用(n=29),颈动脉IMT变化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格列齐特治疗组颈动脉中膜厚度年增长量显著低于格列本脲治疗组(0.032 mm vs. 0.064 mm),提示格列齐特片能够显著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氧化
糖尿病患者LDL氧化增加是由于自由基产生增加和抗氧化活性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中间步骤。体外研究表明,格列齐特片在治疗浓度下能显著增加LDL暴露于氧化原至氧化开始的时间差,这个作用比同等分子的维生素C作用更为显著,而磺脲类其他药物均无此作用[2](图1)。结果显示:只有格列齐特片能够显著增加LDL对氧化的抵抗性。
4.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
丹麦学者Johnson等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和随访研究,对使用新、旧磺脲类(SUs)或其他降糖药物与治疗风险及心肌梗死病死率(CFR)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旧SUs(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甲苯磺丁脲)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校正后OR=2.07)高于使用新SUs(格列齐特或格列美脲)的患者(校正后OR=1.36),这提示新SUs(相对于旧SUs)可能与发生心肌梗死危险降低相关。随访30天计算死亡率发现使用格列齐特片者最低(9.5%,校正后OR=0.30)[3](图2)。由于格列齐特片组病例数少,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但仍反映出较强的趋势。
小结:
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延缓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变,而不同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有不同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近来的研究观察到不同的磺脲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有所不同,注意到新一代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缓释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较好。
1. Diabetologia 2004; 47:1906-1913.
2.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0; 14:201-206.
3. Am J Ther 2006; 13: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