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2007年全面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多学科高峰论坛
[2007/7/13 18:24:00]
 全文(共1页)

导航: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预防的现状    吕厚山 教授 
抗栓治疗概况及展望        郭新贵  教授 
LMWH在中国PCI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李学奇 教授
磺达肝癸钠OASIS-5和6试验回顾              马依彤 教授
如何避免抗栓治疗中的出血并发症            孙艺红 博士 
内科住院患者要注意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筛查及预防   杨媛华 教授

血管外科腔内及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经验        景在平 教授
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       姚建峰 主任医师

2007年5月26日“全面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多学科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大会诚邀吕厚山教授和陆慰萱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全国各学科的抗血栓治疗领域知名专家针对抗血栓防治问题展开跨学科探讨,既关注国际抗血栓领域的相关新进展,也展示了国内近年来在抗血栓领域所做出的成绩。

主会场:抗血栓治疗的回顾、发展及展望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预防的现状
吕厚山教授  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引起致命性肺血栓栓塞(PTE)。过去曾认为下肢DVT多见于欧美人种,但近来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亚洲人DVT发生率正逐步上升。吕厚山教授的研究表明,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高达40.0%~53.8%,因此,积极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形成,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

1856年由Virchow最早提出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内皮受损导致DVT形成仍是DVT形成的主要机制。DVT形成的常规诊断检查可以使用加压超声多普勒、静脉血管造影等方法。其中静脉血管造影可以说是DVT辅助诊断的金指标。临床上DVT的预防包括尽量让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机械物理方法(间断充气加压泵,加压弹力袜)和药物方法(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华法林等)。目前临床常用的是低分子量肝素(LMWH),其具有以低剂量发挥更大的生物效力、抗血栓作用迅速,半衰期较长、每12小时给药即有效,个体差异小,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无显著影响,操作简便而一般无需实验室监测等优点。

近来又有一些口服抗凝药即将上市,既方便有效又安全可靠,为临床预防静脉血栓栓塞(VTE)(DVT和PTE)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由于普遍抗凝预防有出血的风险,今后的发展趋势将会是个体化预防。

TOP

抗栓治疗概况及展望
郭新贵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医院心内科


目前血栓预防逐渐从个体化预防向分组预防发展。抗血栓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两部分。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理基础是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大量随机临床试验已证实,抗血栓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抗血栓治疗已成为ACS治疗的里程碑。目前国内专家共识:无论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均建议ACS患者使用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药物主要作为溶栓的辅助治疗和栓塞高危患者的预防,多项研究证实LMWH安全性好,操作方便,已逐渐取代普通肝素(UFH),而新药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的出现更是带来了治疗新希望。

VTE是临床工作无声的杀手,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而目前的治疗有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有效预防:低危者尽早下床活动,中危者可选择低剂量肝素(LDH)和LMWH预防性抗凝治疗,高危患者应选用LMWH和Fondaparinux。
展望抗凝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三方面:(1) 肝素衍生物的研发;(2) Xa因子抑制剂研发;(3)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研发。

TOP

分会场1主题:LMWH以及新型抗凝药物在ACS中的应用

 

LMWH在中国PCI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李学奇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四院

研究入选888例施行PCI的稳定型心绞痛(SA)/不稳定性心绞痛(UA) 和急性心肌梗 死(AMI)患者,包括SA/UA702例,AMI 186例,随机分为LMWH组和UFH组,历时2年,主要目的是在PCI术中直接应用LMWH抗凝,避免PCI术前、术中、术后因抗凝药物的剂型和种类更换所导致的抗凝不足(血栓形成)或抗凝过度(出血)。LMWH组PCI术中的依诺肝素使用方法为:0.1 ml/10 kg体重,术中不再重复追加LMWH。临床观察包括:穿刺点血肿直径、出血量、输血量、计算出血指数和30天内的血栓事件、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测定LMWH组PCI术中、术后抗Xa因子浓度动态变化以及抗Xa因子浓度与ACT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组患者30天内血栓事件、心脏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均无差别,但严重出血的并发症有降低的趋势。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LMWH在我国为首次进行,尽管病例数较少,但目前结果令人鼓舞,血栓事件、心脏事件的发生与UFH组相似,提示LMWH可在择期PCI术中和急诊PCI术中替代UFH应用,与ANGIOFRAX研究、STEEPLE研究的结果一样,PCI术中应用LMWH可降低严重出血的并发症。

 磺达肝癸钠OASIS-5和6试验回顾
马依彤 教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

选择性Xa间接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具有以下优势:(1)分子量恒定。生物利用度达100%,与抗凝血酶Ⅲ的特异性结合达94%。(2)不灭活Ⅱa,对血小板功能没有影响,推荐剂量不影响纤溶活性和出血时间。(3)药物血浆浓度可通过抗Xa活性定量分析获得。(4)药物的相互作用少。现对其涉足血栓病理生理机制更为复杂、联合抗凝药物更加广泛的ACS领域的两项研究进行回顾。

随机、双盲、多中心的OASIS-5研究证实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抗凝治疗中,磺达肝癸钠9天时的临床效果不亚于依诺肝素,但较依诺肝素降低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并能显著降低患者30天和6个月的死亡率。而且死亡、心肌梗死、顽固性缺血和严重出血的联合终点均优于依诺肝素。研究支持该药物在NSTEACS的抗凝治疗中优于LMWH。
继OASIS-5之后,大型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OASIS-6研究结果证实,STEACS患者中磺达肝癸钠较安慰剂显著降低30天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安慰剂和UFH比较,即使溶栓治疗也不增加出血,但在PCI中导管内血栓和冠状动脉并发症磺达肝癸钠组较高。研究支持在没有使用LMWH指征的STEACS患者中应用磺达肝癸钠,但仅限于没有PCI的患者。
分会场2主题:抗拴治疗出血的影响以及内科中静脉血栓的筛查

如何避免抗栓治疗中的出血并发症
孙艺红博士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冠心病抗栓治疗日趋复杂化,很多高危患者常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抗栓药,相应地增加了出血发生率。由于入选患者和抗栓治疗不同,不同研究出血发生率差异很大(1%~10%)。并且不同临床研究中对严重出血的定义也不同。CRUSADE注册研究和SYNERGY研究等发现,年龄、联合抗栓药物的数量、交叉使用UFH和LMWH以及抗栓药过量会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此外,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肾功能异常,并且呈线性关系。女性、出血病史和介入治疗也是预测出血的危险因素。

如何能够尽量减少出血的发生率?首先,在应用抗栓药物前,除了评估血栓风险外,确定每一个体的出血风险(年龄、性别、体重、肌酐清除率、出血史);合理使用抗栓药:避免剂量过大,使用最低有效剂量的阿司匹林,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否则避免联用抗血栓药;介入治疗中采用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途径或使用闭合装置能够减少血管穿刺部位的出血;一旦发生出血,使用确实能减少对出血有影响的药物。

总之,对于ACS患者,积极有效的抗栓治疗至关重要,但抗栓同时预防出血同等重要,因为出血会导致死亡和MI风险增加,一旦发生将使医患处于两难境地。

内科住院患者要注意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筛查及预防
杨媛华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PTE和DVT为VTE严重的并发症。要预防PTE的发生,应从预防DVT开始。国内外流行病学资料证实,内科患者是VTE的好发人群。因此,对内科住院患者进行VTE危险因素的评价,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VTE的发生是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预防致死性PTE的关键。

静脉血流迟缓、血管内皮损伤、高凝状态仍是VTE的三大危险因素,经循证医学证实,年龄>75岁、既往VTE病史、恶性肿瘤及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2006年美国胸科医师学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