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日下午的OCC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作了题为《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形成和识别》的精彩报告,该报告从动脉粥样硬化(AS)的成因、易损斑块的特点、影像学和血清学识别及处理原则等几方面系统阐述了AS易损斑块的形成机理和识别策略。
在报告中,张运院士指出,易损斑块是AS这一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其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AS防治策略问题。炎症反应贯穿于AS形成的始终,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和纤维帽的糜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特征,炎症反应的程度决定着AS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易损斑块好发于单支冠状动脉且靠近近段和中段,斑块的横截面积占血管的50%以上,血流方向延续超过2cm,脂质核心较大,常伴正性血管重构。此外,张教授还介绍了他领导的研究组成功建立的AS易损斑块动物模型。
在易损板块的识别方面,张运院士认为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多排CT(MSCT):磁共振成像(MRI)、光学相干体层摄影(OCT) 等影像学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识别至关重要,并强调易损斑块的识别应多种手段相结合,以期筛选出有高危斑块的高危患者,在其破裂之前就加以综合干预,对于预防ACS 降低其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报告的最后,张运院士谈到了易损斑块的防止问题,他认为坚持抗血小板、调脂及减少应激的发生对于易损斑块的稳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