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高血压论坛2007年6月1进行了七个大会的专题报告。论坛就当前基因研究、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防治等方面的热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Daniel T. O’Connor教授在高血压基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近期发现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yrosine hydroxylase)有新的基因变异,参与了酪氨酸羟化酶与血压及植物神经功能的调控;法国巴黎第五大学蓬皮杜医院Xavier Jeunemaitre教授介绍了用来探明影响盐敏感和血压的基因的数种研究策略,其中包括候选基因分析,全基因组扫描,可调节或不可调节临床表型的分析,转移因子或调节因子的功能多态型研究等。
代谢综合征仍然是医学界谈论的话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教授指出:代谢综合征是以糖代谢异常、高血压、血脂异常、中心型肥胖等多种主要疾病或危险因素在个体聚集为特征的一组临床征候群,尽管现在对MS的本质和起因还不甚了解,但对其危害性医学界已取得共识;与代谢有关的多种疾病或致病因素同时出现在一个个体身上,它们互相协同作用,产生了比单一病因作用强得多的致病作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是,将代谢综合征的概念用于指导CVD临床治疗和人群预防,还需进行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高血压的治疗是大家关心的又一大热点。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Beta阻滞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争议与思考”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自英国NICE指南的公布,Beta阻滞剂的一线治疗地位引起了争议。孙教授指出对Beta阻滞剂应以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剂量和不同的患者来选择应用,她还认为通过这场争议,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治疗应当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而定,应客观、全面地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文教授“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与未来”的报告,面对目前我国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低下的现状,加强高血压规律性治疗的宣传和落实,特别指出要重视高血压前期的干预,应提倡小剂量联合用药的降压,调脂和改善生活方式干预的三方面结合,这不仅对预防高血压发生,更重要的是能预防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王继光教授报告了他们研究的一项利用24h动态血压数据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经过验证应用该指标对人群的动脉硬化检测可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极好的实用性。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ARB与脑卒中一级预防”回顾了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ARB在有效的降低血压同时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在减少新发的糖尿病和减少新发房颤的发生显示出比其他药物的优越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陈绍行教授作了“缺血性脑卒中高危患者的筛查及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颅内动脉CTA可用于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检出。高血压患者中近29%存在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收缩压水平和糖脂代谢紊乱等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也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