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全球约有250万患者接受了冠脉介入治疗,再狭窄一直是冠脉介入治疗关注的热点。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再狭窄率为40%~45%,裸金属支架(BMS)治疗为15%~25%。药物洗脱支架(DES)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个里程碑,雷帕霉素或紫杉醇等涂层药物可抑制内膜的过度增生,自2002年上市以来,已使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降低了86%,使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取代裸支架成为主要的冠脉介入手段。
一石激起千层浪。2006年9月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ESC/WCC)上公布的3项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DES可能会增加死亡或心肌梗死发生率(远期血栓事件)、癌症发病率。这不仅在心血管领域掀起争鸣,也在广大DES患者中引发不安情绪。自此,DES的安全性再次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界关注的热点。
一方面,置疑DES安全性的研究不断出现。2006年ACC年会公布的BASKET-LATE研究提示,与BMS相比较,随机接受DES治疗的患者晚期支架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是增加的;虽然停用氯吡格雷后发生血运重建的危险性较低,但是其晚期心源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较高。最近一项瑞典注册研究的初步分析结果也表明接受DES治疗增加晚期支架血栓事件形成和死亡发生率。今年2月《柳叶刀》的论文显示,DES3年支架内血栓事件累积发生率可达2.9%,3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篇报道也表明,6个月后DES比BMS的年死亡危险高0.5%,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年复合风险高0.5%到1.0%。
另一方面,众多专家置疑上述3项荟萃分析的合理性。DES后血栓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患者病情、病变程度、操作因素以及炎症反应易感性等,接受DES患者病情较严重是导致DES后远期心血管事件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些新的研究表明,与BMS比较,DES降低死亡、心肌梗死和再血管化率的效果更显著。如在2007ACC上公布的一项来自丹麦的临床研究的结果提示,与BMS相比较,DES并不增加术后15个月时支架血栓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在随访的12~15个月时,DES组患者在冠脉造影证实的支架血栓和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率上有增多的趋势,但远不及DES给患者带来的益处,因此,权衡利弊仍支持采用DES支架治疗。今年2月份《美国心脏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也证实,与BMS相比较,DES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心肌梗死率和再血管化率,该文章指出DES的益处在更高危人群中更为明显,比如最近发生过心肌梗死和置入多个支架的患者。
那么,这两种意见孰是孰非?在现实世界中,临床医生应如何应对呢?本次OCC会议将对此进行专题讨论,带着你透过层层迷雾看清DES的认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