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OCC2007]临界病变PCI一定有错吗? 吕树铮 赵福海
[2007/5/30 14:39:00]
 全文(共1页)

脉临界病变(borderline lesion)的界定:冠脉造影下狭窄程度在 (50%~75%)的病变即临界病变。研究显示约65%-70%的ACS由不稳定斑块破裂所导致,而不稳定斑块即我们常说的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其冠脉造影特征大部分表现为临界病变。对这种病变进行介入干预,似乎大部分医生会投赞成票,但结果如何还不清楚;此外还有相当比例的临界病变是稳定的纤维斑块。这种病变是否值得做PCI,PCI是否可改变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近、远期预后,目前尚无定论。是否对它们进行介入干预是介入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因此对临界病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之一。

现有临界病变研究较少而且结果不尽一致,Legutko J等(Przegl Lek.)对一组94例ACS患者临界病变研究后认为:在平均521天的随访中,药物组(50例)有3例患者行TLR,PCI组(46例)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7% vs. 8%, p = NS),MACE事件率(死亡、STEMI或NSTEMI)为(6% vs. 5%, p = NS)。Jeffrey等(J Am Coll Cardiol 2006;47:2164 –71)对4个临床研究结果进行荟萃分析表明:对QCA<50%的狭窄病变随机植入DES或BMS,共入选2478个病变,其中167个为临界病变,结果与BMS相比,30天MACE事件(死亡、MI、TVR)为(1.1% vs. 4.0% ,p=0.22),1年死亡率为(0% vs 2.7%,p=0.11),MI为 (3.4% vs. 5.4%; p = 0.49),TVR率DES组明显低于BMS组(3.4%vs 20.3%,p=0.0004),总的MACE事件(5.5%vs25.4%,p=0.0003)。Abizaid等的另一项研究以IVUS成像下最小管腔内径>2 mm或最小CSA >4mm2作为冠脉造影临界病变患者不必接受介入治疗的标准,结果未接受介入干预的300例患者在1年多的随访中,仅24例(8%)发生了心脏事件。对所有临床、造影和IVUS指标进行多变量分析发现仅IVUS最小CSA<4 mm2是远期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最小CSA >4 mm2者在随访期间的事件率最低,仅4.4%。因此,最小CSA 4mm2这一IVUS分界值已成为国际介入界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与否的公认标准。 2005;62:1-7

我们认为:对于临界病变的处理策略应结合临床和客观检查证据综合判定。临床上如果患者有心肌缺血的主观症状,这时应进行客观的无创和有创检查。(1)如果狭窄为稳定性斑块所致,运动试验阴性或运动核素心肌灌注扫描无心肌缺血证据,此病变不宜做PCI。因PCI治疗后20%~30%的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病变本身进展所致的心脏事件发生率。(2)若为不稳定斑块或斑块已发生破裂,该病变又为缺血的靶血管,即罪犯血管,则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其近、远期预后可能也有较好的作用。(3)对于那些造影显示为不稳定斑块,运动试验无缺血证据的临界性病变是否行介入治疗目前无一致性意见,此种情况下最好要结合IVUS和/或OCT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若斑块形态学呈明显偏心性,OCT和IVUS及其虚拟组织学成像显示:活动性炎症(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侵润),薄的纤维帽伴大脂质核心(纤维帽厚度<100um,脂质池占斑块总容积/面积的40%以上),内皮剥脱,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块裂隙/裂缝形成;此外如果斑块有表浅钙化结节,血管镜呈黄色改变------黄色斑块,斑块内出血,严重狭窄及内皮功能失调等。那么在强化降脂治疗的基础上,PCI在减少此类患者心脏事件方面可能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⑷若3个主支冠脉血管临界病变CSA≤4 mm2,左主干最小管腔内径≤3 mm或最小CSA≤6mm2,均应行PCI;FFR≤0.75是临界病变应行介入治疗的标准。

对于无心肌缺血证据的、稳定的临界病变,控制危险因素及优化的药物治疗稳定斑块即可,不必行介入治疗。不必要的PCI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滥用,而且还有增加再狭窄,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家 “十一五”子课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课题“冠状动脉易损斑早期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早期干预研究”,分别针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和易损斑块进行研究,相信研究结果的问世将有助于以上问题的回答。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