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ESC/WCC2006]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衰早期猝死率——CIBIS III心脏猝死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吴学思
[2006/9/21 0:00:00]
 全文(共1页)
2006年ESC年会上,瑞典Lund大学的Willenheimer教授公布了对CIBIS III研究中的心脏猝死进行分析的结果。 CIBIS III研究的设计原理在于:新诊断的心衰,早期阶段死亡率较高,猝死是其主要原因;而β-受体阻滞剂预防猝死优于ACEI。另外心衰的早期即有交感系统活性的增高,而RAAS系统的激活在其后,因此,从病生理学角度,首先应用β-受体阻滞剂也是合理的。 CIBIS III研究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比较了先用ACEI或先用β-受体阻滞剂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该研究入选1010例年龄≥65岁、NYHAII-III级、LVEF≤35%、稳定7天以上的轻中度CHF患者,入选前未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分别首先给予比索洛尔或依那普利滴定治疗,到靶剂量后单药维持治疗26周,联合用药6~8个月。猝死定义为以下情况的心血管死亡:新发生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或1小时前无明显征兆;在夜间睡眠时或在医院外场所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生;心脏骤停复苏术后28天内不存在循环衰竭或其它致死原因时发生;以及无循环衰竭进展恶化的情况下突然发生。 预先确定的分析时间点包括:单药治疗阶段结束时(平均162天);第一年(全部患者的最短随访间期)后及研究结束时。 研究结果为:单药治疗阶段结束时,猝死分别为:先用比索洛尔组8例,先用依那普利组16例,HR:0.5,(95%CI:0.21~1.16),P=0.107;一年末时,猝死分别为先用比索洛尔组16例,先用依那普利组29例,HR:0.54,(95%CI:0.29~1.0),P=0.049,猝死率曲线继续保持分离;研究结束时,猝死分别为先用比索洛尔组29例,先用依那普利组34例,HR:0.84,(95%CI:0.51~1.38),P=0.487。猝死率曲线在治疗2月时即开始明显分开,至治疗1年时达统计学意义,此后差异逐渐减小。 从全因死亡角度而言,单药治疗阶段结束时,全因死亡在先用比索洛尔组和先用依那普利组无差异,分别为23例 vs 32例,P= 0.24。第一年时,先用比索洛尔组全因死亡率有较先用依那普利组减低的趋势,42例 vs 60例,P=0.06。而研究结束时两组死亡率几乎接近,P=0.44。从住院率角度,6个月内先用比索洛尔组因心衰恶化住院率增加,7.7% vs 5.0%,HR:1.8,P=0.01。 1年时两组患者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先用比索洛尔组:比索洛尔8.4±2.7mg,依那普利17.1±5.4m;先用依那普利组:比索洛尔 7.4±3.3mg,依那普利 18.6±5.0mg。可见用药次序的先后对药物剂量的增加有明显影响,无论是比索洛尔还是依那普利,当被首先使用时其最终获得的剂量显著高于后用时。 Willenheimer教授总结了分析结果,指出,对于这组LVEF值≤35%,病情稳定的轻中度症状性老年心衰患者,在治疗的第一年内,从预防猝死角度而言,先用比索洛尔是显著优于先用依那普利的,其下降在单药治疗阶段即存在相似程度的降低,尽管无统计学的差异;而在两药联合治疗6个月以上时,两种方案对猝死率的影响逐渐变小。并且先用比索洛尔使猝死率的降低也伴随早期全因死亡率相似程度的非显著性下降。 尽管猝死并不是CIBIS III研究的主要观察终点,该分析的效能可能不足,但其结果还是给CHF的临床实践带来重要启示:即CHF患者需要尽早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尤其从减少早期猝死的角度考虑。但需注意因心衰恶化住院率的增加。另外,在临床实践中不推荐如此长时间的单药治疗,尽早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对于改善CHF患者的预后是十分必要的。(附表. 不同用药顺序对猝死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