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循环》问:此次会议重点强调心血管预防,请您谈谈心血管的预防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胡大一教授答:我想这个会强调预防,同时也提示心血管疾病特别强调预防,不但必要,而且借助媒体宣传,只要大家认真做,按照指南做,疾病就能防能控。更为重要的是心血管预防一级预防应动员政府、社会所有人员参与到其中,从戒烟、运动等方面做起,这次会议西班牙卫生部和消费者事务部部长正式宣布西班牙政府立法,在全国所有工作场合戒烟,演讲时全场掌声一片,表明广大心血管的专业医生对政府承担责任来实行戒烟立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国内医生也希望中国政府立法戒烟这个时间不会太久远,因为戒烟对心血管预防太重要了。再一个预防就是要关注血脂,把总胆固醇降到为5mmol/L以下。第三个预防重点是锻炼,如每天走路30分钟。第四个重点就血压,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这些是大家能够做到,且不需要花钱就能做到的。
心血管预防另一个层次就是二级预防,比如已经得了冠心病的患者千万别忘记二级预防。最近葡萄牙有一项研究非常令人震惊,研究者观察了葡萄牙2002年以来的急性冠心病综合症患者,随访了6个月,出院时医生给处方β受体阻断剂,其中一些患者出院后继续服用β受体阻断剂,另一些患者停用了。仅仅6个月时间, 坚持用药者死亡率0.4%,不够1%.,而停药的患者死亡率达22.4%,这个差别非常显著。如果冠心病患者,能够坚持合理用药,如β受体阻断剂、阿托伐他汀和ACEI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死亡风险。此外,这项研究中还观察到如果坚持用药,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再次介入的比例减少。可见重视二级预防,在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减少了医疗费用。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视疾病预防,规范实施介入搭桥技术,对于中青年人一定要注意病前预防,而已患病人群治后要管。
《
国际循环》问:此次会议上一个很重要得热点就是怎样规范使用介入技术请您就这方面谈谈您的建议。
胡大一教授答:我想介入技术确实对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要作用,也起到非常大得成就, 从早期的球囊到祼支架一直到药物洗脱支架。整个过程 特别药物洗脱支架,我们首先要界定清楚介入技术在不同病人身上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对急性心肌病患者是救命的,这就是为什么95年我在朝阳开展绿色通道的原因。但对稳定的患者,主要是缓解症状,因为稳定性患者,预后相当好,大家一定要注意稳定性患者介入的意义是缓解症状而不是改变预后,所以对于急性患者,有条件的应尽早用这些技术开通血管,没有条件的用溶栓药物同样有效;而稳定性患者,应认真寻找其适应症,无论患者还是医生应该明确:最重要要得问题是保持斑块继续稳定和控制症状。再者,如果用好他汀、阿司匹林、β受体阻断剂,如果控制好血压、控制好血糖,很多患者的症状可以控制。如果症状控制很稳定并且斑快控制稳定的,是不是都需要做介入,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广大医生特别是心血管医生,尤其是做介入的医生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的事情,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
国际循环》问:治疗指南对临床医生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如何弥补指南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胡大一教授答:指南大部分证据是国外做的,真正在中国人群做的相对较少,尽管今年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第二,国外的指南太繁琐,少则几百页,多的可达七八百页,对于中国的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而言太深奥了,比如最简单的三类适应症,实际上是谈禁忌症,不仅很多基层医生没看懂,专业知识较强的医生的也没有看懂。现在我们中国医师学会提出指南应本土化,但现在很难写中国指南, 因为我们自己硬的数据很少,只能根据现有的国内外数据写出适应中国国情的指南。其次,本土化指南应该写缩写本,能够装在口袋里,比如与其写1类、2A、2B、3类等,不如写明确使用症、强烈推荐使用、考虑使用、慎重使用、不用或禁忌症,这样老百姓都能懂,要不你写了看,看了忘。我觉得对中国大面积基层医生而言,文化层次较低,必须用很通俗的语言来教育,关键在于让他们读得懂,基本都用得上。
《
国际循环》问:在英国高血压指南中,β受体阻滞剂已退出一线治疗药物行列,您如何评价本次会议中提出的新一代长效β受体阻滞剂?
胡大一教授答:我觉得β受体阻滞剂对中心动脉压确实没有优势,对老年但没有其他并发症、没有心肌梗死、没有心力衰竭、没有房颤、单纯收缩压增高、脉压很大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没有优势,但收缩压高,年龄越高的人,易合并多种疾病,如房颤,这时仍然需要β受体阻滞剂,老年合并心肌梗死时,β受体阻滞剂还是联合用药不能缺少的部分。再有一点,就是β受体阻滞剂并不都一样:有α号阻断作用的对中心动脉压降比其他好,日本还有α和β双阻断的,并未与其他药物对比过。所以对β受体阻滞剂还应该进行进一步的详细研究。最后要提一点,我认为英国指南最值得推崇得就是简单易行,这是非常好的,这种写作方式非常值得借鉴。
[
访谈实录]
no fax payday loan in georg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