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关键词
首页>>正文

[ESC/WCC2006]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新进展
[2006/9/5 0:00:00]
 全文(共1页)
该讨论会由冠状动脉病理生理和微循环研究组组织,并且受到广泛关注。4篇演讲范围很广,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意义。讨论会由Thomas Luscher(Zurich,CH)和Giuseppe Ambrosio (Perugia, IT)教授主持。第一讲中,Axel Pries教授详尽阐述了微循环层面上血流调节的基础理论。微循环的工作是携氧和底物,去除废物,这一过程通过复杂且相互作用的网络实现。通过电生理和代谢反应的精细调节,整合了各种反应。 Raffaele Bugiardini 教授展示了一组令人“兴奋”的数据,有力说明了缺乏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决不等同于正常。有相当一部分个体(大部分为女性)尽管未表现出冠脉病变,却经历了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残性的心绞痛症状。血管造影正常的病人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时候,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这些病人在接下来数月之中会发生相当多的事件,表明预后并不像想象中良好。 Paolo Camici 教授回顾了近来研究微血管功能的方法,重点在PET。他详细记录了很多情况下的微血管功能异常常(提示主要预后的指标),如以微血管重构为特征的肥厚性心肌病、Fabry’s病、主动脉狭窄。最后,Andreas Zehier (Frankfurt, DE)教授回顾了很多相关研究,确定了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微血管功能的预后价值,并提供数据提示内皮祖细胞可能是下一个前沿。 结论 微循环现在已经不限于基础研究范围,开始成为有临床意义的课题。新的、更有力研究方法的应用将会使其在病理生理学上有更大的影响。



更多热点
更多   心血管   相关搜索
声明:登陆《国际循环》手机网不收业务信息费,只产生运营商收取的上网流量费。
返回顶端| About Us | 客服中心 |收藏本站
WapURL手机网址(wap.icircul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