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日-2日,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面干预心血管事件链”高层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就心血管治疗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这些危险因素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重构、心力衰竭等诸多疾病状态一同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心血管事件链,人们对心血管综合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本次论坛继续延续以往的风格,各位专家围绕着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代谢紊乱这一整体,就最新学术进展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心血管事件链发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干预RAS成为治疗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趋势,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的研究进展是本次会议主要亮点之一。此外,会议主席诸骏仁教授对最新的《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要点进行了解读。
导航:早期积极血压控制+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理想的心血管保护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靶点,抗炎治疗
阻断RAS,多系统保护,改善预后
完善血脂与血糖控制,规范治疗
早期积极血压控制+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理想的心血管保护
联合治疗的血压靶目标:低一些好 Matthew R. Weir, MD
美国马里兰州医学院肾脏病科 任何年龄范围患者,随血压水平的增加,并发症都会增多。血压降得低一些,患者预后越好;越早干预,获益越大。Framinghan研究揭示,即使血压在“正常”和“正常高限”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高于那些理想血压的患者。最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研究中,观察了相对年轻患者(血压水平在130/80mmHg)在干预血压后会在何时发生血压升高(140 /90mmHg)。分别给予ARB或安慰剂治疗,发现安慰剂组达到血压140/90mmH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坎地沙坦组,即便停药2年后仍存在这种差别。该研究的亮点一是说明早期给予血压控制,血管保护是最好的;二是揭示使用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药物对改善预后(即减少糖尿病、左室肥厚、微量白蛋白尿、心力衰竭的发生)更加有益。 为了实现降压达标,大多数患者都需要使用二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而至少其中之一应该选择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药物。2006年发表的一篇对于HOPE、 ALLHAT、VALUE和ASCOT研究荟萃分析发现,当含有RAS抑制剂的治疗组取得血压优势时,该组死亡率明显减少;而当不含有RAS抑制剂治疗组取得血压优势时,该组却不能明显减少死亡率,说明阻断RAS会取得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作为ARB类药物,缬沙坦80mg、160mg、320mg或与双氢克脲噻联合用药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同时在安全性、耐受性方面均没有问题。MARVAL研究观察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缬沙坦与氨氯地平的降压幅度一致,但可以更明显降低微量白蛋白尿,提示其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DROP研究观察了不同剂量的缬沙坦(160mg、320mg、640mg)对微量白蛋白尿排泄率的影响,没有不良事件的发生;三种剂量都可使尿微量白蛋白降低,尤其是在血压降低达130/80mmHg的患者。在使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达到正常的分组中,高剂量应用组的结果更好。大剂量缬沙坦对于摄入盐过多的患者,能够使尿蛋白排泄率更加降低。大剂量缬沙坦可使血压升高患者的达标率更高,并减少其使用的降压药物种类。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压控制在120/80mmHg以下时,患者的总体预后最好,至少应使用一种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的药物加一种能够充分保证血压降低的药物。选择降压效应高、耐受性好、同时能够降低心血管危险的ARB联合治疗方案是正确的治疗策略。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现状和前瞻 李 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脏科
2005年ASH对高血压的新定义中明确提出,高血压是进展性的心血管综合征,血压越高,心、脑、肾等器官损伤越严重,通常导致病人提前发病或死亡。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目标并非仅仅是血压值,而且要使总体心脑血管事件、病死率、病残率下降。在血压获得良好控制的患者中,根据基线时的肾素水平进行区分,RAS系统活性的升高和今后10年中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呈明显相关。尽管血压已控制,但RAS系统活性的增加,带来的心血管事件危险仍然处于较高状态。RAS系统激活后,血管紧张素Ⅱ通过收缩血管、促进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严重影响正常的内皮功能,同时对血管系统和心脏重构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心、脑、肾以及血管病变的进一步发展。RAS系统抑制剂,包括ACEI和ARB从两个水平抑制了血管紧张素Ⅱ的致病作用。ACEI使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ARB在受体水平阻断了血管紧张素Ⅱ作用。 既往“控制舒张压为主”的降压治疗观点目前已经有了很大转变。收缩压已成为危害心脑血管导致死亡、致残事件的更重要因素。ARB做为新出现的药物,无论小剂量、标准剂量还是大剂量,对收缩压的控制都有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要使患者的血压达到140/90mmHg的标准,大多需要联合两种或三种药物。ARB与其他药物联合可获协同抗高血压作用。以缬沙坦为例,与利尿剂联合可获得比单药治疗更大幅度地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使血压达标的患者比例从59%增加到81%,大大提高了血压控制达标的可行性。 高血压治疗要求严格达标、早期控制、联合治疗,抗高血压治疗药物选择必需考虑长期应用的临床获益。抑制RAS系统的药物,可更大程度地减少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血管死亡、致死和致残事件,同时有肾脏保护作用及减少新发糖尿病。AECI、ARB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抗药血压药物治疗的佼佼者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心血管事件链的启动与发展过程中,RAS、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起着重要作用。高血压有夜间血压升高和凌晨血压升高,这种节律变化影响内皮功能,容易出现斑块破裂,更容易发生动脉血栓、心脑血管事件。缬沙坦作为ARB的一种,在药理学上具有高度的AT1受体选择性,不仅可以较好的控制办公室血压,对夜间高负荷(非勺型)血压作用明显。缬沙坦可以使夜间和凌晨血压明显降低,体现了现代高血压治疗的趋势和特点,即有效性、平稳性和高效性。缬沙坦还具有延缓代谢异常、器官保护的特性。缬沙坦通过增强主动脉指数改善中心动脉压,对冠心病患者也有保护作用。缬沙坦还可以改善交感神经活性,减少组织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在意大利进行的一项试验中,缬沙坦对男性改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作用。MARVAL试验中,缬沙坦显示出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著名的Val-HeFT研究是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试验,缬沙坦可使一级终点发生率下降13.2%,使心衰再住院率下降27.5%。VALIANT研究是迄今最大规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研究。缬沙坦降低心血管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危险与ACEI相当,降低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死亡率达25%。 ARB类药物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试验很多,缬沙坦是唯一拥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后3个适应证的ARB,在干预心血管事件链进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Top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靶点,抗炎治疗
缬沙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 廖玉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 CRP不仅是炎症标志物,而且直接参与了炎症过程本身,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低水平CRP可以被高灵敏检测方法检测出来,称为高敏CRP(hsCRP)。hsCRP不仅是心血管危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已经证实它可以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2003年ESH/ESC高血压防治指南已推荐高血压患者需检测hsCRP水平。 已有研究表明,通过采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可降低CRP水平,从而降低冠心病危险。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潜在的促炎症介质,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是否可以降低hsCRP水平?不久前在美国高血压学会(ASH)2006年会上公布的Val-MARC研究对此作出了肯定回答。Val-MARC研究全称为“缬沙坦强化降压及降低hsCRP疗效评估”研究,是一项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同时该研究也是评估抗高血压药物能否降低hsCRP试验中规模最大的,Val-MaRC研究表明,缬沙坦具有独立于降压之外的降低炎性标志物hsCRP的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糖尿病小鼠体内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表达增加,阻断AT1受体可改善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在临床研究方面,对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缬沙坦在与氨氯地平取得相同的降压疗效同时可明显减轻左室肥厚,而氨氯地平无此作用。缬沙坦降低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作用与其降低CRP水平显著相关。 目前认为,ARB通过两种途径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作用:一方面,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抗氧化应激、抗高血压、抗细胞增殖和抗炎症细胞作用;另一方面,ARB通过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干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缬沙坦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性,使它在干预心血管事件链中的地位不仅仅是治疗,还扩展到疾病预防这一层次。
AngⅡ、炎症与心血管疾病 李建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AngⅡ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导致血管增生、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收缩、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肥厚、心肌纤维化,还可以导致肾组织纤维化。AngⅡ启动了血管的炎症反应。内